王弼在给此卦作注时,专门讨论了《周易》中天道与人事相结合的原则,指出乾坤象征天地,而咸卦则象征夫妇,它们的共同点则在于本始性乾坤乃造化之本,夫妇实人伦之原(《周易正义》,第163页)。
这些思想在《大象传》中盈篇累牍,如君子以反身修德、君子以恐惧修省、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、君子以慎言语,节饮食等等。孔子所著《象传》是已。
自孔子作《易传》以来,一般都认同它是阐发《周易》思想的,而《周易》是被理解为圣人用于演德的,由于《象传》(大象)虽然是讲卦象,但同时也讲卦德,又因孔颖达明言由文王有圣德能作《易象》故也,而《易象》之名又冠以象字,因此很容易使人与《象传》发生联想,认为《易象》就是今本《大象》。⑤姜广辉《文王演〈周易〉新说》,《哲学研究》1997年第3期。如果鲁太史出示给韩宣子的《易象》只是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《周易》,韩氏何以感叹?但是这种由书籍名称的差异所作出的判断不是唯一的解释,其根本原因还是深受《周易》之周为代名说的影响。其《春秋》用周公之法,书鲁国之事,故言《鲁春秋》也。韩宣子聘鲁见《易象》,犹沿五帝之名,则象为书名无疑。
一、易象是《周易》的早期名称 易象之名,首见于《春秋左传》昭公二年:二年春,晋侯使韩宣子(韩起)来聘,且告为政而来见,礼也。《豫》象云:‘以作乐崇德。他首先分析了圣人之道不明的原因:道之不明也,阐之者晦之也。
义者,宜也,尊贤为大。3《春秋公羊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刑人也东汉何休注:孔子曰:‘三皇设言民不违,五帝画象世顺机,三王肉刑揆渐加,应世黠巧奸伪多。任命弃为后稷,主持五谷农业生产。尧舜之道之所以辉煌美好,就是因为能够让贤。
到了五帝时代,社会风气衰退,百姓虽有违背道德的情况,但还有羞耻之心,还可以用象刑防止犯罪。赵岐注:伊尹初隐之时,耕于有莘之国,乐仁义之道。
夫其弗信也,非叛圣人之道也,陷于所长而不能反也。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,同心戴舜以为天子,以其举十六相,去四凶也。他认为,《尚书·大禹谟》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就是尧舜相传的密旨,这里的一就是道。《尸子·君治》载:人之言君天下者,瑶台九累,而尧白屋。
尧舜禹圣圣相传,做到了尽善尽美。若禹、皋陶,则见而知之。允恭克让,光被四表,格于上下。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君臣之道应效法尧舜之道。
任命龙为纳言,主持上传下达,传递信息。言其隆兴焕炳,最高明也。
尧为天子,能够以身作则,衣食住行,与常人无异。郭店楚简《唐虞之道》:禅也者,上德授贤之谓也。
险阻既远,鸟兽之害人者消,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。桀纣率天下以暴,而民从之。夫闚其门而不入其室,恶睹其宗庙之奥、百官之美乎? 子夏在孔子指导下研读《尚书》,对尧舜之道颇有体悟,于是他退而穷居河济之间,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,而心中不忘尧舜之道,时常弹琴歌颂尧舜之道,发愤努力。道已成终矣,不生圣人可也。并且要求各官员恪尽职守,如汝二十有二人,钦哉。尧舜禅让是大公无私精神的体现。
随着走出疑古时代,中国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,学术界对五帝时代进行了新探索,尤其是考古学的一系列发现与研究,促使人们相信中国古史中的五帝时代是存在的1。类似思想在《礼记·中庸》及《孟子》中也可见到。
后儒常讲人皆可以为尧舜,表明希贤希圣、企慕尧舜的理想人格追求。日复日,岁复岁焉,洞达流通,与道不隔,则子为尧舜乎,尧舜为子乎,荡荡巍巍,复在吾目中矣。
经过孔子及历代儒者的不断诠释和发挥,尧、舜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,尧舜之道成为不变之道。于是,惟德动天,天人合一。
祗载见瞽叟,夔夔斋栗,瞽亦允若。唐代徐彦疏:云孔子曰‘三皇设言民不违,五帝画象世顺机,三王肉刑揆渐加,应世黠巧奸伪多者,《孝经说》文。《说苑·君道》载:尧存心于天下,加志于穷民,痛万姓之罹罪,忧众生之不遂也。此舜性有深沉智慧,文章明鉴,温和之色,恭逊之容,由名闻远达,信能充实上下,潜行道德,升闻天朝,尧乃征用,命之以位而试之也。
5 这虽然是一种历史退化论,但也确实道出了某些历史真实。舜能任用高阳氏才子八人、高辛氏才子八人,而流放那些德行败坏的人。
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:祖述者,远宗其道。关于《尚书》的《尧典》《舜典》,《伪孔传》解为:典者常也,言可为百代常行之道。
其见于经,则‘允执厥中者,尧之所以授舜也。孔颖达疏曰:言尧既有敬明文思之四德,又信实、恭勤、善能、推让,下人爱其恭让,传其德音,故其名远闻,旁行则充溢四方,上下则至于天地。
尧崩,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。皇,《说文》:皇,大也,从自、王。说明舜能够顺古道而行,继承帝尧的文德光华,有浚、哲、文、明四德,温、恭、允、塞四行,潜修德行,名闻远达,升闻天朝,为尧重用。尧在位七十载,乃逊于位以禅虞舜。
4虽然是讲上古刑罚,但可以看出三皇之时,民风淳朴,人心纯洁,不用任何刑罚,人们就过着道德的生活。任命垂为共工,主持手工业生产。
允执厥中也就是允执其中。这实际上也是以卦象为象征的道统传承体系。
(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)王者有改制之名,无易道之实。总之,尧舜之道经过孔孟荀的阐释,历代儒家的发扬,成为古代中国修身的最高境界和治道的最高理想,尧舜成为后世帝王效法的典范,尧舜之道成为儒家恒常之道。
本文由浩如烟海网发布,不代表浩如烟海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uamyr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98665/6622.html